This morning i read that news. 覺得果然美國真是個很棒的地方!
以前我去美國前,聽說那裡的憲法第一條是所有出生在這塊土地的人都是美國人.當時想這真是太酷了,在很多地方這都是不可能的想法.到了美國後發現,只要有實力,就可以當美國人,整個酷的程度又拉開一段.難怪很多美眉會覺得外國人都是好的,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
果然是誤會大了.這些外國人不了解東方文化. Look at it! 如果這些證據在台灣都可以被檢察官如此使用,整個台灣buyside操盤人分析師少掉一半,sellside外資分析師不只一半,通通關個幾年去.
The SEC is “too strong,” Chu told Richard Choo-Beng Lee in a conversation recorded by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in August 2009, according to a government complaint. “In Asia, there, nobody cares.”
的確是,在韓國,大公司的私人飛機偶爾都會載銀行分析師.在台灣關係好的sellside根本直接將自己的model寄給IR修正.這次美國檢察官14罰14進,14 counts可以定20年牢. 不是美國人不了解東方文化,就是這些檢察官太利害! 如果我下輩子讀法學院,一定要去美國.
我很驚訝台灣媒體沒有很快深入探討這個意義重大內線交易庭.前陣子幅射沒有飄太多到台灣,媒體與社會覺得很失落沒有參與感.只能在機場擺個幅射探測門裝個樣子,跟韓國一樣駝鳥.但是這個Rajaratnam案子讓台灣地位站上國際舞台,發揚光大! 讓全世界金融界知道台灣代工廠資訊如此寶貴,一個會計師查台積電的帳,可以查到被定罪.非常有新聞性,還有證人wiretap偷錄音,女性關係得到內線.名校同學為保身互告.審判中逃跑可能性爭論. 完全是新聞賣座因素.以後好萊烏將這段拍成電影時,不一定還可以將竹科外檳榔西施納入鏡頭.
美國人其實在3月做了一件更酷的事.一個記者問大銀行你們在金融危機時拿了國家多少錢? 銀行與官方都已奇妙理由拒絕.這問記者只好告上法庭,銀行打到最高法院都輸,不得已華爾街銀行要公告跟discount windows拿了多少錢? ms拿了35億,jp拿了59億.....
聯儲會捂不住 摩根士丹利那點不可告人的秘密:Jonathan Weil (4)
2011-03-24 07:47:44.966 GMT
專欄作家Jonathan Weil
Weil 3月24日【彭博】-- 聯儲會有個不可告人的小秘密。2008年
9月24日金融市場瀕臨崩潰之際,摩根士丹利從聯儲會最古老的拆借管
道----現已有98年歷史的貼現視窗中,借走了35億美元。
長久以來,聯儲會一直宣稱:公佈此類数据可能會引發銀行擠兌、公眾
恐慌、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陷入破產漩渦以及其他一些可怕的後果。但
我感覺即便是公佈這一数据,摩根士丹利也能挺得住。公眾也不會恐慌。
世界末日也不會到來。
已故彭博新聞社記者Mark Pittman曾在2008年5月根據《信息自
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OIA)向聯儲會提出請
求,當時他想得到的正是此類信息。此外,他想查詢的信息還包括哪些
銀行曾通過聯儲會的緊急借貸項目借過款項,以及這些貸款的細節。
聯儲會回絕了他的請求。彭博新聞社母公司彭博有限合夥公司對此的反
應是控告聯儲會。彭博不僅在地區法院層面同時還在上訴法院勝訴。本
周,最高法院裁定維持原判。終於,在Pittman提交他的首份FOIA信
件將近三年後,聯儲會不得不根據法律規定披露相關信息。
福克斯新聞也在提出類似的請求,要求獲得有關聯儲會在2007年8月
至2008年11月期間所發放貸款的信息。聯儲會已經披露了這兩家公司
所希望獲得的多數信息。歐巴馬總統去年7月簽署生效的多德-弗蘭克法
案要求聯儲會必須公佈其諸多危機援救項目的細節。不過,聯儲會迄今
尚未吐露哪些銀行曾經動用過其貼現視窗。不過,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遮醜
聯儲會的貼現窗口一般是銀行的最後資金來源,可用作救急。有資格的
銀行可以在遭遇極端壓力時通過這一工具借得緊急流動性。歷史上,聯
儲會一直將動用其貼現視窗借款的銀行名單視作機密,嚴防死守,認為
如果信息披露,會損及公眾對這些銀行的信心,雖然我們也知道聯儲會
借給他們的正是公共資金。
後來發現,有關摩根士丹利從聯儲會的貼現視窗貸款35億美元的信息從
上個月開始就一直掛在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的網站上。該委員會在其最終報告中並未提
及這一信息。而且之前也從來沒有人寫過相關報導。因此,現在總算可
以揭露一下了。
點擊這裡可以看到原始数据。連結會跳轉至一份摩根士丹利的表格文件,
顯示的是該行在2008月9月的兩周期間每天的流動性變化,當時摩根
士丹利正在為自己的生存而苦苦掙扎。(你可能需要將頁面放大四倍才
能看清所有的数据。)
「機密」
摩根士丹利獲得這筆35億美元貸款的時間,只比該公司稱聯儲會已批准
其轉型為一家銀行控股公司晚了三天。定性為銀行控股公司,就具有了
通過貼現視窗借款的資格。
摩根士丹利一名發言人Mark Lake確認了我在表格中所讀到的数据是
正確的。該行在將文件遞交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時,將其標注為「須作
機密處理」。但委員會還是公佈了這份文件,很明顯他們認為這樣做沒
有壞處。
至於聯儲會為什麼要對此類数据進行保密,其辯解之詞明顯就很假。聯
儲會的一名經濟學家Brian Madigan曾經在一份書面證詞中稱,披露
通過貼現視窗借款的銀行名單「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導致一家金融機構處
於相對于競爭對手不利的地位,因為這樣會導致公眾喪失對這家機構的
信心,存款快速外流(‘擠兌’)、市場分析師對其喪失信心、股價下跌
以及從市場上募集的流動性贖回。」
「內在風險」
美國曼哈頓地區法院法官Loretta Preska駁斥了上述觀點,稱這些
理由空話連篇。
Preska於2009年8月要求聯儲會公佈這些文件。她在裁決書中寫道:
「有可能看起來遜于競爭對手這一風險,以及股東所面臨的風險,是參
與市場這一行為本身固有的內在風險。」裁決書稱:「而可能會增加這
些風險的傾向並不能構成對這些信息做特別或機密處理的理由。」紐約
第二上訴巡迴法院支持了Preska的判決。
儘管如此,美國銀行業還是在堅持抗爭。代表美國大型銀行的清算所協
會(Clearing House Association)在2010年10月提交訴狀,
要求最高法院介入。該協會寫道,公佈在信貸危機期間通過貼現視窗借
款的銀行名單,即便是在借款已經過去數年的情況下,也將是有害的。
協會稱,披露這些信息將會讓公眾「看到它們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機期間
的借款情況,從而推斷他們目前的財務狀況----無論這些推斷是否合
理。」
新規定
但他們將不得不適應這一點。根據多德-弗蘭克法案,聯儲會若透過貼現
視窗發放貸款,在放款兩年後必須公佈貸款細節,包括借款行的名字。
這也就是為什麼歐巴馬政府去年介入此案,敦促最高法院不要接手,美
國政府稱新的信息披露規定意味著聯儲會根本沒必要提出上訴。
由聯儲會導演的這整樁事件暴露出了其最壞的一面。聯儲會輸掉了訴訟。
但其卻成功地讓所有人都認識到一點,即要想挑戰聯儲會的權威,你必
須做好準備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進行訴訟,規模達到令人覺得荒謬的
地步,這就是想要衝破其保密屏障,並讓其領導人擔負責任所必須要付
出的代價。
多數民眾及新聞機構都將因這種策略而受到嚇阻。於2009年11月25
日去世的Mark Pittman肯定笑了。
這位記者能這麼酷也是因為在美國這種司法獨立注重法治的國家才有法子.要是在台灣或中國,搞不好被關一軰子關到史囉~~~~
回覆刪除想說 明董 怎麼這篇文上了又下 ...
回覆刪除不過好想看看 分析師的 model 喔 XDDD
trifire
不是我,可能google這幾天被攻擊,blogspot當了一部分.有兩天都進不來.
回覆刪除加上SONY被攻擊事,也許網路安全股會炒一下?